3.3 培力公益組織

培力公益組織

撰寫管理文章

除了討論小額捐款的利弊,2016年較引起關注的是以財務人角度辨明社會企業的價值。該文提到社會企業必然蓬勃發展的二個重要趨勢,企業參與公共議題及填補資金缺口,同時也提及慈善資本主義的問題。

另外,針對社會企業的責信,試著從NPO的經驗出發,探討二者在責信實踐上的異同。相同的是需要面對數位科技影響下的多元責信環境,也就是多重利害相關人同時向組織課責;相異的則是由於公眾對社會企業的認識或信任難以深化、利害相關人的期待較為分歧、評估機制尚未成熟等。

舊文則以在社企流專欄所寫的產品組合初探及其策略仍有相當的瀏覽量。

課程及演說

2016年的對外講演不多,主要集中在「培力公益組織」的面向,與過去都是「倡議利害相關人」明顯不同。換句話說,相較過去只能與大眾溝通觀念,目前已能逐步接觸到NPO實務工作者。一方面能更理解NPO的運作現實,另一方面能直接給予協助,例如在桃園的初階課程即提供整理過的資源連結,以及關於衛福部修訂核銷辦法的重點分析。

2017年已有二場課程邀約:社家署主辦,與身心障礙團體談勸募倫理及責信;數位文化協會主辦,與高雄巿的公益組織談責信議題。

個別輔導諮詢

這些個別輔導諮詢同時也增加了協會自身對相關議題的認識,而且更重要的是,建立了較具標準化的分析範本及工具。例如所提出的「執行長兼任董事」建議書(如下圖)指出,法無明文但應證明具公益性,因此建議建立薪資審議、利益衝突及透明化等政策或行動,並補充了這件事可能有的內部民主意涵。

後來接續對該組織提供透明度的改善建議,奠基於過去所做的研究,提供較為完整的透明度報告書:

與另一個基金會進行財務諮詢時提供較完整的財務分析報告:

社企流iLab創業顧問

2016年除了參與第2屆iLab創業家的評選過程,自11月起也不定期與社企流工作人員聚會,提供關於財務管理、創業投資、社會影響力評估等議題的看法。

台北巿社會局委外業務督導委員

2016下半年獲邀參加台北巿社會局首次成立的「委外業務督導委員會」,任期為3年,主要針對委外營運的老人照護或托育中心等機構希望更進一步提供財務及營運能量,年底已召開第一次會議。席間指出部份評鑑指標可能不適切、未考慮機構規模或系統性因素,另外也基於國際潮流,建議增加衡量outcome而不只是output,才能得到較具管理意義並且真正聚焦在社會改變的評估結果。

Last updated